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
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
我国将开始部署太空防御体系“保卫地球”1据新华社最新报道,在“中国航天日”活动期间,国内航天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已经开始组建自己的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这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据介绍,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要力争在2025年前后,实施一次模拟摧毁近地小行星的技术试验。
这次实验将发射一个多功能探测器,对选定为目标且具有威胁的小行星实施抵近观测,并最终实施就近撞击,通过施加动能的方式改变该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实验一旦获得成果,将对我国建立自主研发的小行星综合防御系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这次实验的基础上,未来我国还将建立一整套应对小行星威胁的空天一体防御系统。
据悉,在地球所存在的空间周围大约有60万颗小行星和彗星,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与太阳之间的轨道带,所有的小行星并不是都会对地球造成碰撞危险,其中大约1000 颗已知的小行星位于地球轨道附近,称为近地行星,这些行星中任何与地球轨道存在交叉的行星都可能与地球发生碰撞,而且发生碰撞的概率远比想象中的更大。
对于中国未来可能“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的计划,黄志澄称,该技术挑战性非常大,因为要改变较大小行星的轨道需要很大的能量,必须有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如果能实现,我国将处于世界小行星防御技术的前沿。
黄志澄强调,当前国际航天界对小行星的探测是一个热点,总的来说有三个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对小行星的防御,防止其对地球造成损害。“较大的小行星一旦撞击到地球,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几十枚核弹,不仅会对地球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毁灭人类。因此当前对小行星的防御已经提到国际航天界的日程上来”。
第二个目的是开发小行星,对小行星上有用的矿产资源加以利用,“小行星上有很多重要的矿产,如果将小行星上的矿产开发并取回来,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服务”。第三个目的是学术研究,在对小行星的探测过程中,可以对天体形成的过程,以及人类生命的起源等进行基础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