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的误区有哪些
牛奶的误区有哪些?牛奶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常喝的一种饮品,但是很多人都对喝牛奶存在这一些误区,觉得牛奶喝多了会有不好的影响,下面小编分享牛奶的误区有哪些的相关文章,一起来看下吧。
牛奶的误区有哪些1
牛奶误区:喝多了会贫血
医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孩子因过分依赖牛奶而造成体内缺铁和缺少维生素,铁是造血的基础元素,而某些维生素又是促进铁吸收的物质,铁不足可导致小儿身体虚弱、易困易倦等贫血症状。1岁的孩子每天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约6毫克铁,可牛奶的含铁量较少,而且人体对铁的吸收率也很低。
新生儿一般出生时可从母体获得一定量的铁,同时,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母乳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牛奶成了补充营养的主要手段,但是牛奶的含铁量只有母乳的33%,而且人体对牛奶中铁的吸收仅有10%。虽然维生素C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可牛奶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少,而且多数家庭都用金属器皿煮牛奶,容易使牛奶中的维生素C发生氧化,加上婴幼儿时期缺乏胃酸,不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这样又会再次降低牛奶中铁的吸收率。
此外,牛奶经过高温煮沸后,所含和维生素B12的抗贫血因子会有很大损失,而且,维生素B12只有在胃内粘蛋白质作用下,才能被顺利吸收,可由于婴儿胃内缺少粘蛋白,故单纯用牛奶喂养,势必造成和维生素B12的缺乏,导致细胞的核酸障碍,从而发生婴幼儿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的建议是:婴幼儿在没有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及断奶以后,小儿在满6个月后,需要及时、适当地给孩子添加辅食,从食物中补充铁质,同时,还要通过补充果汁等方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C,并尽量做到多样化。
牛奶的误区有哪些2
饮用牛奶的误区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人认为,牛奶越浓,身体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 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人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而如果是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人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 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 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摄氏度~100摄氏度)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摄氏度~50摄氏度)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人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用牛奶服药?
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因为牛奶会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也容易使药物表面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